31年前的1990年4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。那个时候的中国别说互联网了,绝大多数人家里固定电话都没有。
西方对中国要建设浦东的反应是不以为然,认为中国不可能真的开发浦东,只是政治口号,要安定民心而已。当时得过诺奖的经济学家米尔顿·弗里德曼还来过一次上海,他看了一圈下结论说:这个不过是一个只做表面文章、弄虚作假的豪华假村庄。
在这种普遍印象之下,西方世界没有多少人愿意来投资。那怎么办呢?
当时浦东开发建设的负责人,名叫赵启正,是浦东新区管委会的第一任主任。为了吸引西方的资本、科技和管理力量,赵启正和浦东新区当时的管委会团队,想了许多办法来游说外资来参与浦东建设:
赵启正的第一个方法,是搞定关键人物。
1994年,浦东新区迎来了一个重要人物到访——卸任没多久的美国前总统老布什。
赵启正知道,跟美国人对话一定要回答事情怎么能给美国带来实质性好处。
赵启正一边带着老布什看浦东的规划模型,拿着激光笔给老布什指:这里是贸易区,这里是隧道,这里是桥;一边不断跟美国利益挂钩,比如美国有市场,中国有产能,浦东机场这么大,你们的飞机也可以通航过来。
这一番对话下来,就算是打动了一个美国政商界的关键人物。
赵启正的第二个方法,是讲一个国际化的故事。
在当时,浦东管委会对西方提了一个词:亚太经济走廊。从日本的东京、大阪,到韩国的首尔,再到中国的上海、台北、香港,再到东南亚各国和新加坡,这条就是亚太经济走廊,囊括了东亚最发达的城市。
而上海刚好在这个走廊的中间节点,而且还借助长江连接起了长江沿岸的中国市场。长江沿线加上亚太经济走廊,一横一纵形成个大写字母T,而上海浦东,刚好在这个T字形的焦点上。
你想想如果你是一个不那么熟悉中国的外资企业的话,你听了这番话会有什么样的心态转换?
在听到这个叙事之前,浦东不过是上海周边的一块荒芜的土地,上海在当时名声还不如深圳;但是听到了这个T字形发达经济带的叙事之后,你会发现浦东原来是东亚版图上的关键枢纽,原来是明珠蒙了尘。这帮浦东说服了不少跨国公司前来落户。
赵启正的第三个方法,是培养团队的世界大格局。
在当时,浦东管委会机关食堂进门的地方贴了一条标语,叫做「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」,就是提醒团队要在世界大格局里想问题。黄浦江里的鱼是不够吃的,我们要吃海里的鱼,也就是要面对全球来考虑问题,吸引国际资本、技术和人才,才可能把浦东建起来。
他要求任何人向别人介绍浦东的时候,都不许拿着稿子念,只有把浦东的现在和未来远景清晰地记在脑子里,那个表达才是深思熟虑、有底气和真诚的。
提交成功!请保持电话畅通,相关工作人员会及时跟您联系!
很抱歉!您还不是会员,暂时不能报名参加此活动。